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校党委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一次党代会部署,奋力谱写陕西中药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心平台重点实验室一览
在人才培养方面,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因材施教全面成长。积极将科技优势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特色资源,支撑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心每年积极承担《中医药科研思维与方法》等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在暑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陕西中医药大学“夏花绚烂 药创未来”实践夏令营活动,切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每年培养约60名本科生和30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陕西省特支计划、陕西省高校杰出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等各类人才11人。团队先后获批陕西省“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制剂关键技术”优秀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陕西省“三秦学者中药资源产业化团队”“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为中药学等相关专业认证、学科评估提供了重要支撑,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举办第七届“夏花绚烂 药创未来”暑期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夏令营
在科学研究方面,提出并构建秦药理论技术体系,在全国中药资源领域产生较大影响力。2019年,中心获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022年省部共建类全国重点实验室培育对象秦药特色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通过省科技厅评估。中心持续聚焦优势秦药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制定国家标准2项、团标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3项。2024年围绕秦药内涵外延及其产业发展难题发表5篇秦药系列高水平论文,牵头申报的秦药相关课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60万元),开拓了秦药产业基础研究领域新局面。目前,中心在研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3项,总经费达2500万元。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聚焦中药产业绿色发展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协同步长、海天、盘龙和兴盛德等制药企业,重点围绕脑心通胶囊、丹红注射液、康妇炎胶囊、红核妇洁洗液、盘龙七片、生血宝合剂等一批中药大品种开展质量标准及技术提升研究,有效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中心制定的《酸枣种植技术规范》获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防风-沙棘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范》等3项种植技术规范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团体标准,使学校在团体标准制定方面实现了新突破。起草制定《陕西省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西安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0)》等政策文件和调研报告27份;牵头起草的“现代中医与民族药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秦创原中医药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方案分别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陕西省科技厅采纳实施,成果被中省媒体多次报道,社会影响力极大提高。
完成省部共建秦药特色资源研究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验收
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中心积极协同政府,选派5名专家加入科技特派团中药材产业组,全力促进区域中医药产业发展。当前,重点帮扶汉中市镇巴县和略阳县、安康市紫阳县和汉滨区4个县(区),对接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生产加工企业等经营主体42家。中心在陕西宁强县、镇巴县、柞水县推广五味子、连翘、猪苓、重楼、珠子参、大黄等中药材林下生态种植技术,支撑建立中药材示范基地9个。在宝鸡西部山区推广了柴胡仿野生栽培技术,种植柴胡10万余亩。与柞水县陕西盘龙制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华中五味子野生抚育GAP基地建设与产地加工技术提升研究”项目,目前已建立6个野生抚育基地,总面积10270亩,总产量200余吨。依托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脑心通胶囊标准化建设”项目,为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在甘肃宕昌初步建成了当归、黄芪示范种植基地600余亩。历时3年编撰的《镇巴药用植物志》于2024年7月出版,成为陕南地区首部药用植物志。近三年开展直接帮扶工作176次,帮扶农户300余户,培训基层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人员、企业技术人员、药农共计1200余人次。
近年来,先后获得教育部“样板支部”“陕西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省中医药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立足新起点,中心将以中国共产党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为契机,继续加强内涵建设,不断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力量,助力陕西中药产业迈上更高台阶。
荣获陕西省中医药突出贡献先进集体
稿件来源: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通讯员/潘亚磊 审校人/唐子杰 审核人/李隽、许洪波